细菌气溶胶在呼吸系统活性模型中的传播扩散规律研究
            
                编号:7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9-22 20:31:57                浏览:877次
                张贴报告
            
            
            
                摘要
                大气细颗粒物易成为细菌的载体,形成细菌气溶胶引发人体多种疾病。细菌气溶胶与生物分子交互作用及健康效应引发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对探究细菌气溶胶在呼吸系统活性模型中的传播扩散规律并将呼吸系统中活性组分对细菌气溶胶的影响纳入考量。体外实验中采用膜采样法和16S rDNA技术对细菌气溶胶进行采样分析研究。数值模拟中采用呼吸系统关键部分尺寸构建建口-喉-气管(0-5级)呼吸系统模型,并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探究细菌气溶胶的体内暴露。研究结果表明,在体温环境中,气道黏膜对细菌气溶胶颗粒的捕获效率相较于室温环境下高,且室内存在PM2.5污染的工况下捕获效率略高于其他工况。结合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微生物气溶胶容易在咽喉与主呼吸道上端积聚,且由于左右支气管的不对称性导致左支气管相较于右支气管更容易致使微生物气溶胶颗粒积聚;微生物气溶胶在呼吸系统内部的流动易受呼吸系统几何结构、尺寸及气道黏膜等生理活性组分的影响。
 
             
            
                关键词
                细菌气溶胶,呼吸系统,气道黏膜,体外实验,数值模拟
             
            
            
                    稿件作者
                    
                        
                                    
                                                                                                                        
                                    陈茜
                                    大连理工大学
                                
                                    
                                        
                                                                            
                                    吕阳
                                    大连理工大学
                                
                                    
                                                                                                                        
                                    陈滨
                                    大连理工大学
                                
                                    
                                                                                                                        
                                    吴小舟
                                    大连理工大学
                                
                                    
                                                                                                                        
                                    刘涛
                                    大连理工大学
                                
                                    
                                                                                                                        
                                    何欣
                                    大连理工大学
                                
                                    
                                                                                                                        
                                    袁文杰
                                    大连理工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