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F-Chem中不同版本MEGAN排放方案对植被类型分布的敏感性及其影响
            
                编号:137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21:38:36                浏览:2472次
                特邀报告
            
            
            
                摘要
                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大气化学反应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影响臭氧和二次气溶胶(SOA)的生成,进而对空气质量和气候造成破坏,其中生物源VOCs(BVOCs)是大气中VOCs的主要来源之一。华东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在过去几十年里,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大气中VOCs和臭氧等浓度显著增加。WRF-Chem作为现今最常有的大气环境模式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研究华东地区的空气质量问题和气溶胶天气、气候反馈机制。WRF-Chem模式中最常用的BVOCs排放方案是MEGAN,然而不同版本的MEGAN在华东地区对BVOCs排放模拟的差异及对大气VOCs及臭氧浓度变化的影响还不清楚。此外,近几十年华东地区的地表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不同版本的MEGAN排放方案对不同地表植被类型分布的敏感性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利用WRF-Chem中三种不同的MEGAN排放方案对华东地区的2015年春夏两季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它们对BVOCs排放时空分布模拟的差异,并与卫星反演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同时结合两种不同的地表植被类型分布数据,研究了三种不同排放方案对植被类型的不同响应机制。结果显示,不同版本MEGAN的模拟差异主要由于排放因子和活动因子的不同,其对植被类型的分布也有不同的敏感性,并且呈现较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研究表明,更为精确的地表植被类型分布数据和BVOCs观测数据,对于提高BVOCs的模拟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WRF-Chem;区域模式;华东地区;BVOCs;地表类型;MEGAN;排放不确定性
             
            
            
                    稿件作者
                    
                        
                                    
                                                                                                                        
                                    张鸣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赵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杨钰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杜秋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沈永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林生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空学院
                                
                                    
                                                                                                                        
                                    顾达萨
                                    香港科技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