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遗化武污染土壤中砷化物的形态及其环境风险
            
                编号:73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17 12:32:44                浏览:55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二战结束时,日军曾将大量的含砷毒剂化学武器秘密掩埋或随意丢弃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在中国多个地点发现日军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简称日遗化武)。在长期的填埋过程中,含砷毒剂由于壳体的腐蚀而泄漏到环境中,造成土壤和水体中砷的污染。本文研究了中国吉林某日遗化武污染场地土壤中砷的形态组成、分布及环境风险。结果表明,As主要集中在林地土壤中,并有向下坡农田土壤迁移的趋势,研究区As的最高浓度为110 mg/kg。As主要积累在非晶态Fe/Al氧化物结合态和残余态中,其中具有潜在风险组分的As占比较重,为45.6%~82.02%。研究区土壤中砷以五价砷为主,占比超过95%。对林地污染较严重土壤中砷化物组分分析发现,土壤中砷化物主要以无机砷为主,大部分采样点检测出二苯胂酸、苯胂酸和苯氧砷的赋存,化武主埋区采样点的土壤中同时检测出三苯胂。化武填埋土壤中As的平均生物可给性为:胃阶段(14.98%)>结肠阶段(14.83%)>小肠阶段(13.33%),As生物可给性与Fe/Al氧化物结合态密切相关。综上所述,化武埋藏区As污染严重,污染向下坡农田迁移的趋势明显。与周围农田相比,化武埋藏区土壤污染的潜在风险更大。本研究为中国含砷毒剂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理论支持。
             
            
            
            
                    稿件作者
                    
                        
                                    
                                                                                                                        
                                    张言
                                    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
                                
                                    
                                        
                                                                            
                                    习海玲
                                    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
                                
                                    
                                                                                                                        
                                    朱勇兵
                                    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