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焦化场地土壤中多环芳烃来源解析及风险评估
            
                编号:76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17 14:48:00                浏览:934次
                口头报告
            
            
            
                摘要
                      由于土壤颗粒的吸附和累积作用,土壤系统是环境中多环芳烃(PAHs)的最重要的汇。PAHs的人为来源主要是工业活动,焦化行业中国焦炭产量占全球焦炭总产量的67.44%,是PAHs的重要工业来源。唐山是典型的环渤海城市,拥有中国最大的焦化厂集群,大量的PAHs排放可能造成区域性污染问题。本研究针对焦化场地土壤中高浓度的PAHs,采集焦化厂内主要工段土壤中16种优先控制的PAHs,分析其污染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来源解析以及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表层土壤PAHs含量普遍高于亚表层土壤,特别是焦炉、粗苯及配煤工段。其中二苯并[a,h]蒽的浓度高于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II类风险筛选值(1500 ng.g-1),但低于管控值(15000 ng.g-1)。硫酸铵工段、锅炉工段、配煤工段和焦炉工段PAHs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工段。对表层与亚表层土壤中PAHs采用特征物比值法、主成分分析以及正定矩阵因子分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源解析,利用三个模型估算了PAHs来源贡献及分配特征。生物质燃烧、煤炭燃烧、焦炉和生产区的交通排放是焦化厂土壤PAHs的主要来源。其中,土壤中DBA浓度主要由焦炉排放引起。PAHs的混合来源需要进一步评估和量化。毒性当量计算表明,锅炉工段、粗苯工段以及配煤工段的PAHs毒性当量浓度较高,选择7种高致癌性PAHs来评估其对人类构成的致癌风险。研究发现,皮肤接触是导致致癌风险的重要暴露途径。DBA的致癌风险大于约为1~5×106,表明研究地点应密切监测DBA浓度变化。
             
            
            
            
                    稿件作者
                    
                        
                                    
                                                                                                                        
                                    张琦凡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孟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苏贵金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史斌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李倩倩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