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隆起上古生界泥岩地化特征古环境意义及其与有机质富集的关系
            
                编号:12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20 13:52:59                浏览:451次
                张贴报告
            
            
            
                摘要
                南华北盆地晚古生代海陆交互相暗色泥岩较为发育,是该区主要烃源岩层系之一。本文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太康隆起西部地区上古生界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29件暗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样品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基于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对沉积水体变化的高敏感度,结合泥岩有机碳含量及宏观沉积特征,探讨太原组、山西组古沉积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研究表明,太康隆起地区太原组、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泥岩的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相近,存在REE超常富集现象,表现为较弱的Ce负异常和较弱的Eu负异常;本溪组泥岩特征存在明显不同,具有明显的Ce正异常和较弱的Eu负异常,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海相沉积特征。微量元素Sr/Ba、Ba/Ga比值及稀土元素(La/Yb)N比值、主量元素镁铝含量比值(m值)及风化指数CIA和成分成熟度指数ICV的变化特征,以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指标(V/Cr、V/(V+Ni)、Ni/Co和δU)表明,本溪期为温湿气候条件下的弱滞留厌氧海相环境,太原组下部灰岩段沉积时期古水深相对较大,太原组上部和山西组泥岩形成于次富氧水体介质,整体属于强滞留环境,氧化-还原条件变化较为频繁。基于Cu和Zn计算的古生产力值揭示了太原组-山西组黑色泥岩沉积时具有较高的古生产力水平。以上综合研究表明:本溪期到下石盒子期海水对沉积环境的影响整体上逐渐降低,沉积环境整体呈现由海相向陆相变化的趋势,古气候的转变和强滞留局限环境对本区太原期和山西期有机质的富集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
             
            
                关键词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上古生界,古环境,有机质富集,南华北盆地
             
            
            
                    稿件作者
                    
                        
                                    
                                        
                                                                            
                                    曾秋楠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张交东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刘旭锋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周新桂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