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油储层多尺度孔隙结构表征 ——以松辽盆地古龙页岩为例
            
                编号:13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20 13:52:59                浏览:675次
                张贴报告
            
            
            
                摘要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是典型的陆相页岩油,具有巨大的页岩油勘探潜力。页岩油富集于微纳米孔隙中,孔隙结构研究是页岩油高效勘探开发的关键。本文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宏观(岩芯观察、测井解释、覆压孔渗)、微米(薄片)、纳米(扫描电镜、氮气吸附、核磁分析)多尺度表征手段,对页岩油储层深入表征和刻画。结果表明:①青山口组页岩类型主要为泥质粉砂质页岩和粉砂质黏土类页岩,含少量夹层,纹层状页岩和油页岩是优势岩相;青一段页岩超低孔(有效孔隙度主要分布在3.0%~6.0%之间,平均4.0%)、超低渗(覆压水平渗透率0.011~1.62 mD,平均0.58 mD,水平渗透率远高于垂直渗透率);②青一段页岩广泛发育有机质缝及黏土矿物页理缝,密度可达2000~5000条/m,宽度为1~3 μm,长度为20 μm左右,且未被钙质等矿物充填;夹层发育程度与页理缝呈负相关,青一段中下部页理缝最为发育;③青一段页岩发育粘土矿物粒间孔、有机质孔、黄铁矿晶间孔等孔隙类型,其中,粒间孔最为发育;微纳米级孔隙是页岩主要的储存空间,氮气吸附结果表明:研究区页岩以8~30 nm直径的孔隙为主,存在3~4 nm和10~15 nm两个主峰,中孔(10~15 nm)提供了主要的孔体积,喉道半径主要以4~16 nm为主;④TOC、S1、核磁共振含油饱和度综合分析显示:青一段含油性好,可动油饱和度高,原油呈油膜状赋存在粒间孔内,沿颗粒表面连续分布。总体上,古龙页岩储层裂缝发育、储集性能好、含油性好、可动油饱和度高,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可动油 页岩油 青山口组 松辽盆地
             
            
            
                    稿件作者
                    
                        
                                    
                                                                                                                        
                                    姚雪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许凤鸣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事业部
                                
                                    
                                        
                                                                            
                                    姜福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薛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宋泽章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