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地区树轮稳定氧同位素反映ENSO信号的机制
            
                编号:1387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09:30:32                浏览:832次
                张贴报告
            
            
            
                摘要
                树轮稳定氧同位素(δ18OTR)是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重要代用指标。但是,δ18OTR记录的气候和环流信号非常复杂,合理解读这些信号的来源是基于δ18OTR重建过去气候的前提。过去研究普遍发现中国东南地区(SEC)的δ18OTR记录显著地反映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信号,但SEC局地干湿变化与ENSO相关不显著,因而该地区δ18OTR对局地的响应无法解释它们与ENSO的关系。本研究利用拉格朗日后向轨迹试验对水汽来源进行推演,结合降水氧同位素(δ18OP)观测和模拟数据以及气象再分析数据,建立了一个概念模型来解释ENSO信号是如何被记录进中国东南地区δ18OTR中的。模型指出:在El Niño的发生及衰退时期,西北太平洋上空反气旋式大气环流异常导致该区域对流减弱;SEC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地与西北太平洋上空的对流减弱区有很大对应;上游对流减弱使得输送至SEC的水汽中18O富集,导致SEC地区δ18OP正异常,进而被δ18OTR记录导致δ18OTR正异常。La Niña的情况相反。模型还指出:水汽来源变化不是联系SEC区域δ18OP和δ18OTR变化与ENSO的主要因子。此外,研究还进一步解释了δ18OTR反映ENSO信号出现年代际变化的原因。
             
            
            
            
                    稿件作者
                    
                        
                                    
                                                                                                                        
                                    方从羲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刘禹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李强
                                    西安交通大学
                                
                                    
                                                                                                                        
                                    宋慧明
                                    西安交通大学
                                
                                    
                                                                                                                        
                                    蔡秋芳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孙长峰
                                    西安交通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