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中游极端干旱事件中水汽输送和大气环流异常
            
                编号:157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12:00:21                浏览:849次
                张贴报告
            
            
            
                摘要
                2019年,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澜湄流域)中游地区发生极端干旱事件,降水量仅为气候平均值(1959-2021)的71.9%,1700万人口因此受灾,经济损失达6.5亿美元。针对导致本次极端干旱事件的水汽输送过程,本研究通过构建历史(1959-2021)与2019年雨季(5月-10月)澜湄流域中游地区的陆地-大气水量平衡模型,采用HYSPLIT后向追踪模型,定量分析了此次干旱事件的水汽输送异常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孟加拉湾和太平洋是澜湄流域中游地区雨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2019年雨季,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异常反气旋、西太平洋上空出现异常气旋,导致澜湄流域中游地区上空幅散出现正距平。分析水汽通量的垂向分布特征,发现水汽通量主要集中在1000mb-850mb范围内。由于850mb纬向风明显减弱主导的总水汽输入减少,是2019极端干旱事件形成的主要动力学原因。本研究通过对东南亚典型气象干旱事件进行深入解析,发现关键动力/热力因素,对深入了解变化环境下东南亚地区干旱事件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为区域抗旱减灾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极端干旱,水汽输送,气候变化,澜湄流域,气候动力学
             
            
            
                    稿件作者
                    
                        
                                    
                                                                                                                        
                                    龚国庆
                                    南方科技大学
                                
                                    
                                        
                                                                            
                                    章数语
                                    南方科技大学
                                
                                    
                                                                                                                        
                                    李保坭
                                    南方科技大学
                                
                                    
                                                                                                                        
                                    陈德亮
                                    哥德堡大学
                                
                                    
                                                                                                                        
                                    刘俊国
                                    南方科技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