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编号:19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7 19:43:50 浏览:318次 快闪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7:17(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4min

所在会场:[7A] 7A、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7A-3] 7A-3 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UHI)是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地表和大气的温度比周边非城区温度要高的现象。热岛效应主要由于城市建成区大量水泥、沥青等下垫面导热率较高材料的使用造成,加之空气中污染物较多,会吸收较多的太阳能,使大量的人为热进入城市空间;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引发的局地生态环境急剧变化,对区域和全球的气候环境变化产生深远影响。为了克服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发展的不良影响,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及其生活质量的高标准,探索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机理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并分析出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热岛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漓江是桂林山水的灵魂,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自然遗产。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可能会对漓江流域的农业、旅游业及其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流域热岛效应之间的关系,为漓江流域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提出有效的对策,对流域生态环境修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研究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云计算平台(Google Earth Engine,GEE)与Landsat遥感影像,运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 SVM)分类方法,提取漓江流域2013-2021年九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对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运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对漓江流域九期的Landsat 8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提取研究区的地表温度数据以及热岛效应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漓江流域2013-2021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主要以耕地转林地为主,占总变化面积的44.39%,建设用地近十年增加了约61km²(占流域总面积的1.04%),主要来自于耕地的转化,变化最小的草地增加了约35km²(占流域总面积的0.6%);流域地表的平均温度由2013年的21℃上升到2021年的23℃,地表温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热岛效应较为明显,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平均温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水域和林地;热岛效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秀峰区、叠彩区、象山区、七星区四个主城区部分,其热岛效应范围扩大且强度增加,热岛效应变化方向基本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方向一致: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区域,其热岛效应显著增强;而林地、水域分布范围较广区域,热岛效应不显著甚至无热岛效应。揭示流域土地利用空间发展格局及其与热岛效应变化规律,为客观评价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优化调控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漓江流域;地表温度;热岛效应;Landsat
报告人
倪春雨
桂林理工大学

稿件作者
倪春雨 桂林理工大学
姚月锋 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