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期降水重构解耦陆地水储量的降水与非降水驱动因素
            
                编号:200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23:34:51                浏览:89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陆地水储量(TWS)是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圈循环的一个关键因素。自2002年以来,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GRACE)卫星开创性的对全球尺度TWS在气候和人为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变化进行了高精度观测。但目前对于TWS变化中不同驱动因素的贡献及其分离尚缺乏全球适用的、可行的方法。本研究基于降水重构方法和线性回归,对中国大陆2003-2016年降水和非降水因素驱动的TWS趋势进行了分离,并结合实测、遥感数据分析了TWS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流域大部、青藏高原北部和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的TWS呈上升趋势,而天山山脉、青藏高原东南部和华北平原的TWS呈明显下降趋势;(2)降水是导致TWS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库和大坝的建设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相反,人类活动(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和全球变暖引起的冰川加速消融是导致TWS下降的主要因素;(3)长期降水变化对TWS的贡献在华北、西北地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显著大于南方区域。本研究为量化降水和非降水因素对TWS的贡献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这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对水资源的影响及水资源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陆地水储量;GRACE;降水重构;气候变化
             
            
            
                    稿件作者
                    
                        
                                    
                                                                                                                        
                                    钟玉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白鸿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冯伟
                                    中山大学
                                
                                    
                                                                                                                        
                                    卢静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VincentHumphrey
                                    University of Zurich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