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GNSS与GRACE资料分析华北平原的垂向运动
            
                编号:202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23:40:09                浏览:83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华北平原作为我国的重要的粮食产区,存在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与陆地沉降等问题。探究华北平原的陆地沉降是否归因于水资源的过度损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利用ICA算法提取了2011年至2019年华北平原内10个GNSS连续观测站的共同模式信号,其与同期大气负荷、非潮汐海洋与GRACE及GRACE-FO数据计算的季节性形变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GNSS时间序列产生季节性形变主要由三种质量负荷引起。基于GRACE及GRACE-FO资料对华北平原等效水高进行时空分析,研究发现2011-2014年华北平原存在明显的陆地水储量损失,而2015-2019年陆地水储量近乎持平甚至略有抬升,可能与从2014年底开始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华北平原水资源进行补充有关;此外,陆地水储量亏损的地区主要位于太行山脉山前平原地区,农业的大面积用水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获取精确的华北平原垂向运动,在扣除水质量迁移引起的地表形变同时考虑噪声模型的影响。对比1980-2010年二等水准测量结果,GNSS垂向运动图像显示华北平原中东部地区仍存在明显且与之量级相同的地表沉降,这可能与地下水的持续开采有关。
             
            
            
            
                    稿件作者
                    
                        
                                    
                                                                                                                        
                                    王靖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丁开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陈晓东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郭汝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孙和平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