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部干旱区过去2500年降水定量重建与火活动演化
编号:264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5 18:10:42 浏览:35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7:3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17A] 17A、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17A-2] 17A-2 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暂无文件

摘要
亚洲中部干旱区(ACA)生态环境脆弱,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越来越受到古气候学家的重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该区域东侧的中国西北地区,中亚地区的气候代用记录相对稀少,尤其缺乏可靠的降水定量重建。本研究在6个AMS14C年代框架下,开展了帕米尔高原Sasikul湖的孢粉分析,进而基于现代表土孢粉数据,利用WA-PLS方法定量重建了亚洲中部干旱区近2500年降水变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孢粉组合中以蒿属和藜科代表的草本花粉占绝对优势,含量多高于80%,植被类型以草原景观为主。其中,中世纪温暖期(MWP)耐旱的藜科花粉达研究段最高,年降水量平均为115 mm,较现代降水量低15%左右,气候较为干旱;小冰期(LIA)蒿属和喜冷湿的云冷杉花粉含量较高,年降水量平均为160 mm(最高可达210 mm),较现代降水量高20 %左右,气候寒冷湿润。此外,我们通过炭屑浓度重建了来帕米尔高原火活动历史:细粒炭屑(<50 μm)浓度重建的区域火情呈现长期上升趋势,1 kyr之前的区域火情主要响应气候变化,而1 kyr之后更多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趣的是,粗粒炭屑(>100 μm)浓度重建的局部火情与区域火情不同,火活动最强盛期为1.8-0.6 kyr,由于当地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弱,研究时段内当地火可以归因于气候变化。
 
关键词
晚全新世,WA-PLS,西风模态,火事件,丝路文明
报告人
丁国强
博士研究生 兰州大学

稿件作者
丁国强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