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事件相机的SLAM适用性与精度分析
            
                编号:317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2 21:24:57                浏览:99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事件相机(Event Camera)是一种生物启发式新型视觉传感器,有着与传统相机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与基于帧的传统相机不同,事件相机以事件点(Events)的形式记录触发的像素级亮度变化,并以微秒级分辨率输出异步事件流,然而,事件的视觉传感器分辨率极低,产生大量噪声,需要开发新的算法来处理异步事件流。目前,事件相机已广泛应用于特征检测、目标跟踪,视觉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等领域。然而目前基于事件相机的SLAM使用方式简单粗暴,使用场景较为单一,均为实验室环境下的测试数据,尚未在大型复杂环境下进行完整测试,且基于事件相机的SLAM适用性场景以及适用条件尚未有人研究,对事件相机真实性能尚未有人评价。因此,本文针对目前发展火热的事件相机,顾及事件相机及事件点生成原理,在各种典型环境(高动态、HDR、弱光/暗光、车载、手持、室内、室外)下对事件相机和传统相机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比传统相机和事件相机在成像以及定位结果,对事件相机的使用场景及事件相机相对于传统相机的优劣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综合所有实验,本文对事件相机的适用性场景、适用条件及相比于传统相机的优劣给出综合评价,为事件相机的发展提出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slam,navigation,event camera
             
            
            
                    稿件作者
                    
                        
                                    
                                                                                                                        
                                    郭学立
                                    武汉大学
                                
                                    
                                        
                                                                            
                                    李由
                                    武汉大学
                                
                                    
                                                                                                                        
                                    雷婷婷
                                    武汉大学
                                
                                    
                                                                                                                        
                                    薛艺舟
                                    武汉大学
                                
                                    
                                                                                                                        
                                    张轩轩
                                    武汉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