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冬季风对海洋性大陆降水影响的年代际减弱: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协变的作用
            
                编号:3309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5-05 23:13:13
                                浏览:962次
                特邀报告
            
            
            
                摘要
                强大的东亚冬季风能通过沿东亚沿岸的冷空气频繁向低纬度侵袭从而增强海洋性大陆地区的冬季降水。但是我们的研究表明,由于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协同作用的减弱,上述东亚冬季风的影响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减弱。在1979-1998年间,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协同变化促进东亚地区的东西气压梯度,使得沿东亚沿岸的北风加强并增强海洋性大陆的降水异常。而在2000-2018年间,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的协同作用减弱,它抑制了向南的冷空气活动并减弱东亚冬季风对海洋性大陆降水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在90年代后期减弱的阿留申低压变率主导了其与西伯利亚高压之间协同作用的年代际减弱。该研究强调了东亚冬季风对亚洲冬季气候年代际变化的可能影响。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海洋性大陆,降水,年代际,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
             
            
            
                    稿件作者
                    
                        
                                    
                                                                                                                        
                                    董自臻
                                    云南大学
                                
                                    
                                        
                                                                            
                                    王林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桂术
                                    云南大学
                                
                                    
                                                                                                                        
                                    龚海楠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胡开明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