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排放对中国臭氧污染的影响研究
            
                编号:351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6 15:07:45                浏览:789次
                快闪报告
            
            
            
                摘要
                随着中国陆地人为排放的减少,海洋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应得到进一步的关注,特别是在沿海地区。本文基于船舶排放清单,采用WRF-CMAQ模式及其耦合的ISAM模块,模拟了东亚海洋船舶排放(MSEs)对中国地区臭氧水平的影响,并将T-PCA天气分类方法应用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其周边地区,描述了不同季节和天气模式下海洋船舶排放对臭氧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MSEs对臭氧的影响在海洋地区最大,由近海向内陆递减。MSEs对海洋臭氧的最大影响可达16 ppb以上,对中国沿海地区平均臭氧的最大影响为9.9 ppb,最大相对影响可达29.7%。MSEs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站点平均臭氧的贡献分别为1.0 ppb、2.6 ppb和3.2 ppb。MSEs对13个沿海港口城市的臭氧的影响为0.9 ~ 4.8 ppb(3.5% ~ 13.6%),其中对宁波(4.8 ppb)、珠海(4.7 ppb)和福州(4.6 ppb)影响最大。MSEs的臭氧贡献的季节变化明显,总体而言,影响最高且分布更广的季节是夏季,其次是秋季,然后是春季。季节差异随地区变化,北方的季节差异更为显著,北部城市高值出现在夏季,南部城市高值出现在春秋季。MSEs的臭氧贡献大小和向岸流显著相关,但往往并不发生在臭氧污染严重的时期。在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当存在从渤海吹向陆地的偏东风时,MSEs对臭氧的影响更为显著。在长三角及其周边地区,在东海受高压大陆受低压控制时、东海吹至长三角的偏南风和偏东风条件下,MSEs对臭氧的影响更为显著。在臭氧污染整体较轻的珠三角及周边地区,当珠江三角洲以东存在高压时,来自南海的东南风吹入珠三角,MSEs对珠江三角洲臭氧的影响显著,污染日贡献可达6.5 ppb。结果表明,MSEs对环境臭氧水平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近海海平面气压高于沿海的向岸流日。
 
             
            
                关键词
                ozone,marine shipping emissions,modeling,CMAQ-ISAM,T-PCA
             
            
            
                    稿件作者
                    
                        
                                    
                                                                                                                        
                                    郑延花
                                    南京大学
                                
                                    
                                        
                                                                            
                                    江飞
                                    南京大学
                                
                                    
                                                                                                                        
                                    冯树状
                                    南京大学
                                
                                    
                                                                                                                        
                                    刘欢
                                    清华大学
                                
                                    
                                                                                                                        
                                    沈扬
                                    南京大学
                                
                                    
                                                                                                                        
                                    贾梦唯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