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尺度上建筑形态对地气能量的影响
            
                编号:52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8 14:28:21                浏览:711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城镇化导致城市区域的地表覆盖类型和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影响了近地表能量平衡和局地气候。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城市能量分配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拟探讨建筑三维空间形态对地气能量的影响、地气通量对微气候的影响,及其对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的启示。以北京为案例城市,结合实地观测和ENVI-met的多情景模拟量化了小区尺度上建筑三维分形维数和三维形状指数对地气能量指标(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建筑储热、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三维分形维数对所有的地气能量指标影响显著,三维形状指数对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影响显著。随着三维分形维数从2.00增加到2.64,太阳辐射分别减少85 W/m2,50 W/m2,200 W/m2,125 W/m2。三维形状指数对地气能量指标的解释力较弱,小于15%。该研究可为研究结果可为热岛缓解、面向气象适应的生态建筑模式和地气能量高效的城市形态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学策略。
             
            
                关键词
                建筑空间形态,三维分形维数,三维形状指数,能量平衡,ENVI-met
             
            
            
                    稿件作者
                    
                        
                                    
                                                                                                                        
                                    李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王卓微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吴雷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张骄龙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胡聃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