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对干旱胁迫更敏感
编号:56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8 15:11:14 浏览:35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能量循环交换在调节局地、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减缓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陆气间的碳、水和能量交换主要受到气候因子(如饱和水气压差、温度和降水)和生物因子(如植物功能类型和植物成熟度)的交互影响。高温和干旱通常被认为是调节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和能量通量(即净辐射(Rn)、潜热通量(LE)和显热通量(H))变化的主要气候驱动因子。通过联合分析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不同植被功能类型的能量分配和温度及蒸发比(EF=LE/(LE+H))异常,评估了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分配情况以及碳水通量对气候异常(温度和蒸发比异常)的敏感性。基于偏相关分析,通过构建以15天为时间尺度的滑动窗口,量化一系列基于日时间尺度的温度和蒸发比敏感性指数,揭示了不同PFTs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发(ET)对温度和EF异常的响应。通过分析中国的7个PFTs和7个气候区的18个涡度相关站点(4个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站、7个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站、3个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站、2个灌丛生态系统观测站以及2个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站)的碳水通量数据以及微气象数据,揭示出(1)潜热通量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能量交换中占主要作用,其能量交换的特点为Bowen值高(不同站点、PFTs和气候区的平均值分别为0.98、0.88和0.91),LE/Rn比值高(平均值分别为0.42、0.45和0.43),H/Rn比值低(平均值分别为0.32、0.29和0.31);(2)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经历了热胁迫和干旱胁迫,干旱胁迫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和水通量的影响比热胁迫更大,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常绿针叶林(ENF)的植被功能类型对热和干旱胁迫不那么敏感。这项研究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碳水通量与气候异常之间的潜在关系的理解,这将有助于促进生态系统水平上与能量、水和碳通量有关的植被生理生态过程的建模和预测。
关键词
涡度相关; 能量拆分; 干旱胁迫; 碳水通量敏感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