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的多交通模式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天津公园绿地可达性及供需平衡分析
            
                编号:95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5 16:26:49
                                浏览:1129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城市公园绿地资源空间配置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对城市规划建设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多交通模式的可达性分析多忽略不同交通方式人群之间的公园绿地服务竞争,导致严重低估居住区的可达性,论文采用改进的多交通模式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居住区尺度公园绿地可达性,并结合可达性结果及供需情况聚类,剖析可达性差异化模式及成因。主要结论如下:① 通过利用改进的多交通模式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建立居住区尺度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框架,可更精确地评估优化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② 天津市公园绿地综合可达性整体分布不均衡,存在明显的从公园绿地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趋势,公园绿地可达性差异与公园绿地供需不匹配是造成各区域可达性差异大的重要原因;③ 根据Moran I指数分析公园绿地可达性空间聚类,各类区域具有差异化的可达性内涵、特征和成因;④基于供需平衡视角的空间可达性特征显示,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附近的供需匹配较好,供需失衡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东北部区域。研究充实了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案例,提出的改进的多交通模式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可达性分析方法不仅可应用于城市公园绿地布局与规划,也可为其他地理现象可达性分析提供思路参考。
             
            
                关键词
                公园绿地,可达性,改进的多交通模式两步移动搜索法,高德API数据,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
             
            
            
                    稿件作者
                    
                        
                                    
                                                                                                                        
                                    裴新蕊
                                    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GuoPeng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SunYanli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李俊蓉
                                    李俊蓉
                                
                                    
                                                                                                                        
                                    刘子菲
                                    天津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