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中北部蚀源区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与铀源条件分析
            
                编号:100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1:18:33                浏览:1185次
                张贴报告
            
            
            
                摘要
                研究聚焦于准噶尔盆地中北部地区,探讨了该区域岩浆岩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准盆及周缘地区砂岩铀矿的贡献和影响。研究发现,富铀岩浆岩的存在对砂岩铀矿的形成至关重要,且岩浆岩的富铀能力因岩石类型和起源而有所差异。长英质岩石相较于铁镁质岩石具有更高的铀含量。通过分析岩浆岩的年龄、Hf同位素和铀含量数据,评价了准噶尔盆地中北部周缘造山带的铀源条件。结果显示,阿尔泰造山带中段和东准噶尔的野马泉岛弧带具有较高的铀供应能力,而西准噶尔造山带的铀含量相对较低。研究结果为砂岩型铀矿勘探提供了重要线索,认为准噶尔盆地东部卡姆斯特地区、库普盆地、福津盆地以及和什托洛盖盆地具有形成砂岩型铀矿的物源条件和成矿潜力。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中北部蚀源区,砂岩型铀矿,铀源,岩浆岩,Hf同位素
             
            
            
                    稿件作者
                    
                        
                                    
                                                                                                                        
                                    曹玉召
                                    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
                                
                                    
                                        
                                                                            
                                    马静辉
                                    新疆大学
                                
                                    
                                                                                                                        
                                    吴玉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钟军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朱斌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