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西太平洋深海碳循环演化的轨道周期
编号:102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1:21:55 浏览:31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09:1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S1]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S1-9]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专题1.13、专题1.12(20日上午,304)

暂无文件

摘要
深海是海洋-大气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碳储量的变化被认为是冰期-间冰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pCO2)变化的主要潜在驱动力。深海碳酸盐离子浓度([CO32−]),根据近似公式[CO32−] ≈ ALK - DIC由溶解无机碳(DIC)和碱度(ALK)控制,已被广泛用于推断过去海洋碳储存的变化。对于占全球总海洋体积约一半的太平洋,它是最大的深海碳库,之前的研究强调了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南极冰盖、当地生产力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对太平洋深海碳酸盐化学的长期趋势和轨道周期的影响。
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的形成与AMOC有关,在流向南大洋和太平洋的过程中,它会积累来自下沉有机物质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AMOC的变化有可能影响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深海碳的区间分配,其中在AMOC增强期间,太平洋深海的DIC(较低的[CO32−])较高。南极洲环流(CDW)为各大洋提供了深水连接,可以将与南大洋当地物理和生物过程相关的化学信号传递到其他大洋盆地。东赤道太平洋上升流地区的古生产力变化是通过生物物质再矿化影响太平洋深海碳酸盐化学的另一种潜在因素。自上新世以来,这些机制被认为是影响深太平洋[CO32−]长期趋势的主要驱动力。基于深海[CO32−]与末次冰期海平面变化周期的关系,“珊瑚礁假设”被提出,以解释轨道尺度上太平洋深海碳酸盐化学的变化。这一假设将冰期太平洋深海[CO32−]的增加归因于浅水碳酸盐沉积减少和全球海洋碱度输入增加。然而,到目前为止,由于缺乏连续的高分辨率记录,我们无法对上新世-更新世期间冰期-间冰期太平洋深海碳酸盐循环的驱动机制进行明确的评估。
本研究中,我们根据浮游有孔虫Trilobatus sacculifer的粒径标准化壳体重量(SNW)重建了西热带太平洋钻孔U1490从2.6 Ma至1.4 Ma的深水碳酸盐离子饱和状态(Δ[CO32−])。通过整理先前发表的钻孔U1490自1.4 Ma以来的Δ[CO32−]数据和自5.1 Ma至2.6 Ma的Δ[CO32−]数据,我们提供了包含663个数据点、分辨率为约8 kyr的连续的上新世以来太平洋深海Δ[CO32−]记录。Δ[CO32−]为[CO32−]与饱和[CO32−]之间的差值。考虑到深海温度、盐度和压力对[CO32−]饱和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Δ[CO32−]记录可以解释为[CO32−]变化记录,从而能够研究太平洋深海碳储量在轨道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我们发现,自至少5.1 Ma以来,太平洋深海Δ[CO32−]的变化一直与斜率周期相吻合。此外,Δ[CO32−]的变化与斜率周期相一致,并在整个上新世-更新世期间对40-kyr周期强迫呈线性响应。由于斜率强迫直接影响纬向辐照度梯度和大气环流,我们推测上新世-更新世轨道控制下的太平洋深海碳储量可能与南半球西风带的纬向位移有关。
关键词
上新世,斜率,偏心率,碳酸根离子浓度
报告人
秦秉斌
副研究员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稿件作者
秦秉斌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