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影响下的珠江河流泥沙陆架海输运与归宿
            
                编号:104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5-05 22:14:34
                                浏览:144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泥沙动力在近海环境的形态演变、水质和生态系统健康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大陆架是陆源物质从河流到海洋的重要通道,而珠江作为中国华南最大的河流,每年向南海北部陆架输送大量的淡水和泥沙。然而,关于珠江泥沙在陆架上的基本特征、悬浮物的季节变化、输运路径以及沉积动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为了填补这些空白,我们采用了Coupled Ocean Atmosphere Wave Sediment Transport (COAWST)模型系统,模拟了珠江河流泥沙在河口和陆架区的输运和归宿,并开展了两个数值实验——有风和无风——以区分风对河流泥沙在陆架上输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风驱动效应改变了水位和密度的水平梯度,从而改变了余流方向,同时风和波浪加剧了水体混合和底部应力。这些改变显著影响了河流泥沙的悬浮浓度、水平输运通量,从而决定了各个区域的净沉积通量。与之前的研究一致,我们的结果表明,全年的河流泥沙主要向西输送,并有四分之一输运到北部湾及海南岛以南的区域。风的作用减弱了雷州半岛以东陆架区的河流泥沙滞留,同时加剧了北部湾区域的沉积通量。这项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珠江冲淡水和大陆架上泥沙动力学在风和波浪共同作用下的影响,阐明了塑造海岸泥沙输运和沉积模式的关键过程。
             
            
                关键词
                泥沙输运,风驱动效应,沉积动力过程,数值模拟,珠江口
             
            
            
                    稿件作者
                    
                        
                                    
                                                                                                                        
                                    张光
                                    中山大学
                                
                                    
                                                                                                                        
                                    胡苏安
                                    中山大学
                                
                                    
                                                                                                                        
                                    于小龙
                                    中山大学
                                
                                    
                                                                                                                        
                                    朱磊
                                    中山大学
                                
                                    
                                                                                                                        
                                    张恒
                                    中山大学
                                
                                    
                                        
                                                                            
                                    龚文平
                                    中山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