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海山沉积柱中的黑碳:垂向变异及不可忽视的焦炭组分
            
                编号:109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1:59:02                浏览:133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深海沉积物(>1000 米)通常被认为是黑碳(BC)的最终汇。沉积物中长期埋藏的BC被认为有可能对气候变暖产生负反馈效应。在大多数研究中,BC 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埋藏通量主要根据烟尘 BC(Soot BC,SBC)估算得到,经常忽略焦炭 BC(Char BC,CBC)的贡献。尽管我们知道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BC埋藏通量的低估,但低估的确切程度还有待确定。本研究采用苯多羧酸法(BPCA)和化学热氧化法(CTO)分别分析了南海中南海山四根深海沉积柱芯中的 CBC 和 SBC。CBC 含量从海山上部1432 米处的 0.026 ± 0.010% 增加到海山底部4278 米处的 0.039 ± 0.012%,约占 SBC 含量的 25%至 42%。CBC 和 SBC 之间的含量差异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深海沉积物中,生物地球化学因素影响着 CBC 分子随深度的变化。在海山中上部(1432 和 2465 米),高度凝结的 CBC 沿柱芯剖面向下逐渐积累。随着深度到达海山中下部(3497 米),沉积物柱芯中苯三羧酸和苯四羧酸的含量下降,而 BC 的凝结程度上升,即凝结程度较低的 CBC 被优先消耗。随后,CBC 分子在海山脚下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这项研究揭示了 CBC在深海沉积物具有中长期固碳的能力,而且其含量不容忽视。
 
             
            
            
            
                    稿件作者
                    
                        
                                    
                                                                                                                        
                                    李浩蓝
                                    广西大学
                                
                                    
                                        
                                                                            
                                    张瑞杰
                                    广西大学
                                
                                    
                                                                                                                        
                                    颜安南
                                    广西大学
                                
                                    
                                                                                                                        
                                    谢伟
                                    中山大学
                                
                                    
                                                                                                                        
                                    王梦媛
                                    中山大学
                                
                                    
                                                                                                                        
                                    余克服
                                    广西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