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中脊-双热点相互作用三维地球动力学演化:以东南印度洋为例
            
                编号:113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2:16:51                浏览:1283次
                张贴报告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东南印度洋凯尔盖朗和阿姆斯特丹-圣保罗(ASP)热点对邻近洋中脊地幔结构与地壳增生的影响。重力分析和三维地球动力学模型显示,凯尔盖朗热点和ASP热点的作用使得洋中脊岩浆作用剧烈增强,导致洋中脊地壳异常增厚。洋中脊-热点的距离和地幔柱通量是控制相互作用强度的关键因素。模拟结果显示,在地幔最顶部的200 km内,板块驱动的剪切流控制着地幔柱异常的分布。由于洋中脊的捕获,地幔柱与附近的洋中脊相连。通过比较双热点模型和单热点模型,发现凯尔盖朗热点长达上百万年的“加热”作用,周边地幔温度大范围升高(从几℃到上百℃),导致洋中脊地壳系统性增厚1-2 km。此外,凯尔盖朗热点的存在,导致ASP地幔柱的温度和地壳异常发生了约200 km的偏移,意味着潜在的热点与热点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对世界上其他双/多热点-洋中脊系统或具有普适性意义。
             
            
                关键词
                洋中脊-热点相互作用;,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构造演化,岩浆作用
             
            
            
                    稿件作者
                    
                        
                                    
                                                                                                                        
                                    罗怡鸣
                                    南方科技大学
                                
                                    
                                        
                                                                            
                                    林间
                                    南方科技大学
                                
                                    
                                                                                                                        
                                    周志远
                                    南方科技大学
                                
                                    
                                                                                                                        
                                    张旭博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张帆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张锦昌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