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南地区人为-生物相互作用诱导的新粒子生成
            
                编号:11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09 15:44:14                浏览:1304次
                张贴报告
            
            
            
                摘要
                综合全面的外场观测和气象-化学耦合传输模型,我们研究了季风前期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新粒子生成事件。新粒子生成(NPF)在高原东南部晴天频繁出现,对该地区的云凝结核收支有重要贡献。观测结果表明,单萜烯氧化生成的高氧化态有机分子(HOMs)参与了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成核过程。在更新了气象化学模型中的单萜烯氧化学和成核方案后,该模型很好地再现了观测到的NPF,并揭示了NPF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广泛存在。研究表明藏东南地区主要的成核机制是由南亚传输来的人为源前体物和丰富的生物源前体物共同驱动的硫酸、氨气和HOMs的协同成核。通过对NPF垂直分布的研究,我们发现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垂直输送对其有显著的影响。更具体地说,近地面附近的强成核导致大量小颗粒物的形成,这些小颗粒随后向上运输。由于较低的温度和减少的凝结汇等有利条件,这些颗粒物在边界层上部加速增长到更大的粒径。随着边界层的演变,较大粒径的颗粒被带回地面,导致近地表颗粒浓度显著增加。该研究强调了人为-生物相互作用和气象动力学在青藏高原东南部NPF中的重要作用。
 
             
            
            
            
                    稿件作者
                    
                        
                                    
                                                                                                                        
                                    来诗怡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黄昕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