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CZ对于不同纬度对称热力强迫的不对称响应
            
                编号:118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2:25:36                浏览:140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在能量框架下对于热带或热带外强迫引发赤道辐合带(ITCZ)南北移动的研究非常广泛,不过关于不同纬度强迫之间的对比还很少。本文使用CESM1模式耦合浅层海洋模块,探索ITCZ对于一系列两半球纬度对称、符号相反的强迫空间模态的依赖性。结果显示,即使强迫的半球平均量值相同,但中纬度强迫导致的ITCZ位移幅度比低纬度强迫更大。对应着中纬度强迫激发的异常越赤道环流上、下分支(大气能量传输与水汽传输)都更强。其原因在于降水对低、中纬度热力强迫的响应机制不同。施加热带强迫后,局地蒸发和云立即响应,二者的共同响应限制了各自的变化幅度;而施加中纬度强迫后,先由蒸发响应,低层水汽改变继而激发热带云变化以及环流响应,蒸发和热带云都能够充分响应。此外,尽管强迫加热和冷却的纬度带是对称的,但热带纬向平均降水的变化仍具有不对称性;即冷却半球一侧的降水减少比加热半球一侧的降水增加更靠近赤道。此现象是与异常Hadley环流相匹配的降水正反馈的一种表现。上述降水变化的非对称性在加热南半球中纬度、冷却北半球中纬度的试验中要大于加热北半球中纬度、冷却北半球中纬度的试验,这是由于后者中的部分经向大气能量传输变化被瞬变涡动分量抵消。
             
            
            
            
                    稿件作者
                    
                        
                                    
                                                                                                                        
                                    马馨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赵树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黄炜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张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王五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