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增强率的增加及其西北向移动
            
                编号:118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2:25:52                浏览:1223次
                张贴报告
            
            
            
                摘要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占全球热带气旋数量的约三分之一,对其强度的预报一直是业务预报的重难点问题。热带气旋增强率(TCIR)定义为24h内的强度变化率,已有研究表明全球和北大西洋TCIR均出现了显著增强,但西北太平洋TCIR的变化特点和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本文利用1982-2020年6小时大气和海洋再分析资料、高分辨率微波辐射计资料和台风最佳路径资料,研究了西北太平洋TCIR的变化特征,对比了不同时期影响增强率变化的环境因子,得出了以下结论:
(1)时间趋势方面。在过去40年里,西北太平洋TCIR显著增加了约17.2%,并在2004年前后存在显著差异。与1982-2004年相比,2005-2020年的西北太平洋TCIR与TC中心附近海表面温度(SST)存在显著正相关。对P1(1982-2004)和P2(2005-2020)期间的大气和海洋环境场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SST和相对涡度(VORT)对TCIR增加的贡献大于垂直风切变(VWS)和对流层中层相对湿度(RH)的贡献;1982-2020年,最大潜在强度(MPI)整体呈现增加趋势,P2的年平均MPI显著大于P1的年平均MPI,这进一步表明,2004年以来的环境场更有利于热带气旋的增强。
(2)空间趋势方面。2004年以来,在以10°-25°N、125°-150°E为边界的台风活跃区域内,TCIR的年平均空间位置发生了西北向移动。这可能是由热带气旋引导气流和海洋状态的年代际差异所引起的,这种年代际差异与南印度洋SST-西太大气环流遥相关和PDO模态转变有关。
本研究完善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40年来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增强率变化的认识,为揭示西北太平洋TCIR的年代际增加的天气学机制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气候变化,热带气旋,增强率,环境场,西北太平洋
             
            
            
                    稿件作者
                    
                        
                                    
                                                                                                                        
                                    黄建成
                                    国防科技大学
                                
                                    
                                        
                                                                            
                                    马占宏
                                    国防科技大学
                                
                                    
                                                                                                                        
                                    赵海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费建芳
                                    国防科技大学
                                
                                    
                                                                                                                        
                                    陈立豪
                                    国防科技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