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湖泊生物标志物记录的全新世温度与水文气候变化
            
                编号:127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3:27:13                浏览:1583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空间差异及驱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黄河源区扎陵湖、鄂陵湖沉积柱中的长链烯酮和正构烷烃记录,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高海拔地区全新世温度与水文气候变化。两湖泊中的长链烯酮UK'37温度指标,RIK37盐度指标与正构烷烃水生植物比(Paq)指标一致显示~6000 a BP以前湖水温度较低,盐度较高,水位较浅;随后湖泊温度显著上升,盐度降低,水深增加。该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部高海拔地区早、中全新世可能受到来自高纬度冷空气的影响,呈现低温状态,在~6000 a BP温度最低,与临近较低海拔地区的温度状态存在差异。早、中全新世期间,青藏高原东北部可能受到高纬度高压系统的影响,气候较干旱,在~6000 a BP后湿度上升。
             
            
            
            
                    稿件作者
                    
                        
                                    
                                                                                                                        
                                    姜佳玮
                                    香港大学
                                
                                    
                                                                                                                        
                                    孟博文
                                    香港大学
                                
                                    
                                                                                                                        
                                    蒋庆丰
                                    南通大学
                                
                                    
                                                                                                                        
                                    纪明
                                    玉溪师范学院
                                
                                    
                                                                                                                        
                                    沈吉
                                    南京大学
                                
                                    
                                                                                                                        
                                    刘卫国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柳中晖
                                    香港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