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烟炱的工业排放及其燃烧源变迁——基于公海沉积物烟炱的双碳同位素证据
            
                编号:128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3:40:00                浏览:140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燃料的使用密切相关,导致了大量烟炱排放,对环境与健康产生深远影响。为深入了解工业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重建历史烟炱排放记录尤为关键。本研究通过分析公海湖近170年沉积物岩心中烟炱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和放射性碳同位素(F14C),揭示了烟炱排放源及其通量的历史演化。结果显示,自1950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化石燃料产生的烟炱及其通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这恰好与“大加速”时代的开启相吻合。1980年后,尽管液体化石燃料的消耗量远低于煤炭,但其排放的烟炱量却与煤炭相当,这意味着烟炱排放量一直以来被低估。1990年代后,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液体化石燃料产生的烟炱及其通量急剧增加。同时,受苏斯效应的影响,烟炱的δ¹³C值呈现下降趋势。该研究深化了我们对华北地区历史烟炱排放的认识,提醒我们在烟炱减排工作中应特别关注液体化石燃料消耗量高的行业,为制定有效的减排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烟炱,源解析,双碳同位素,湖泊沉积物,华北地区
             
            
            
                    稿件作者
                    
                        
                                    
                                                                                                                        
                                    汤亚兰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韩永明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姚鹏
                                    格罗宁根大学同位素研究中心
                                
                                    
                                                                                                                        
                                    倪海燕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格罗宁根大学同位素实验室
                                
                                    
                                                                                                                        
                                    刘泽宇
                                    地球环境研究所
                                
                                    
                                                                                                                        
                                    雷德文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徐馨
                                    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
                                
                                    
                                                                                                                        
                                    DusekUlrike
                                    格罗宁根大学同位素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