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世波控三角洲沉积模式演变初探:以韩江三角洲为例
            
                编号:128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3:40:01                浏览:1423次
                口头报告
            
            
            
                摘要
                三角洲是陆地和海洋作用的交互地带,是海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新世,气候变化和海平面波动是三角洲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但目前,人类活动如堤坝和水库等的修建已经显著改变了河流泥沙通量,成为影响三角洲沉积的主导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卫星遥感解译对韩江三角洲障壁沉积体系的时空变化(1986-2021年)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障壁沙嘴柱状样的岩性、粒度和沉积相进行地层厘定,发现人类世以来韩江河流泥沙通量的减少,导致沉积中心由入海口向内陆迁移。遥感解译显示出河口沙坝、障碍岛-潟湖和障壁沙嘴的空间差异,对应钻孔地层揭示的泻湖—潟湖-障壁岛—障壁沙嘴沉积由南向北依次发育。因此,韩江三角洲沉积模式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河口沙坝—障壁岛阶段(1986-1998年),障壁岛-潟湖阶段(1999-2009年)和障壁沙嘴阶段(2010-2021年)。在河口沙坝和障壁岛阶段,河流作用主导三角洲沉积,而由于泥沙通量降低,波浪成为三角洲沉积的主控因素。对比全新世波控三角洲沙嘴相对稳定潟湖充填的沉积模式,人类世沉积模式转变为沙嘴越过潟湖向陆迁移。该认识对于研究人类活动对三角洲冲淤演变具有积极意义。
             
            
            
            
                    稿件作者
                    
                        
                                    
                                                                                                                        
                                    王宏月
                                    汕头大学
                                
                                    
                                        
                                                                            
                                    王中波
                                    汕头大学
                                
                                    
                                                                                                                        
                                    王洋
                                    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
                                
                                    
                                                                                                                        
                                    唐海燕
                                    汕头大学
                                
                                    
                                                                                                                        
                                    张晓东
                                    汕头大学
                                
                                    
                                                                                                                        
                                    赖忠平
                                    汕头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