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期-间冰期黄铁矿多硫同位素波动特征及其对气候驱动铁供给的响应机制
编号:132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4:41:11 浏览:35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3:51(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S2] 主题2、地球化学 [S2-1] 主题2、地球化学 专题2.1、专题2.3(18日下午,4F观海厅1)

暂无文件

摘要
黄铁矿的形成与碳、硫、铁、氧循环密切相关,是硫表生循环过程最重要的产物之一,厘清其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机制有助于重建地质历史时期氧化还原状态。然而,目前黄铁矿硫同位素对氧化还原状态、微生物活动及铁供给等的响应程度以及机制仍然缺乏足够认识。本研究报告了采集自卡里亚科盆地(委内瑞拉)580ka以来沉积物黄铁矿多硫同位素组成,以厘清黄铁矿硫同位素波动对氧化还原状态和铁供给的响应幅度和机制,并讨论气候变化对铁供应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卡里亚科盆地盆地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pyr)在所有7个冰期终止点均出现显著增加,特别是在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2和10期间,其波动幅度甚至可达68.1‰,对应的Δ33Spyr变化较为复杂,但整体上仍然表现出与δ34Spyr负相关的趋势,表明可能与高黄铁矿化过程导致的硫化物向铁含量较高沉积物扩散有关。此外,δ34Spyr在间冰期开始阶段也会有一定范围的增加,通常不超过10%。有趣的是,在MIS2和10早中期,其δ34Spyr为钻孔最低(~-44–40‰),其最高的铁含量和棕色颜色表明强氧化状态,且间冰期开始阶段与MIS2和10早中期的δ34Spyr与Δ33Spyr呈现正相关关系,指示两种δ34Spyr波动可能与硫同位素分馏系数有关。此外,δ34Spyr在MIS6–7转折段也表现出显著的升高,且其Δ33Spyr为负值。综合来看,冰期终止点与MIS6–7转折段的δ34Spyr升高与铁供给增加导致的硫化物扩散有关,暗示铁供给变化可能对地质历史时期的硫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黄铁矿,多硫稳定同位素,铁供给,气候变化,卡里亚科盆地
报告人
于晓晓
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稿件作者
于晓晓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白江昊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韦刚健 中国科学院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林莽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