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氧大气中紫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硝酸盐氧同位素异常(Δ17O)的实验研究
            
                编号:132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4:43:15                浏览:1304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大气硝酸盐是地球上氧同位素非质量分馏(O-MIF)最大的矿物(Thiemens, 2006),是示踪大气光化学过程的有效指标。光化学反应产生的硝酸盐广泛存在于现代富氧大气中,但目前尚不清楚地球早期缺氧大气中是否发生了类似的反应以及产生的硝酸盐是否存在O-MIF。
我们模拟了由N2、NO+NO2、O2、CO2和H2O组成的地球早期贫氧大气紫外光化学实验。结果表明HNO3和H2O2能同时产生。Δ17ONO3与O2的浓度密切相关。当O2混合比低于5%,Δ17ONO3<1.1‰;当O2混合比为5%-10%,Δ17ONO3为5.6‰-12.3‰;当O2>10%,Δ17ONO3变化缓慢;当O2为~21%时,Δ17ONO3为~16‰,低于目前的观测值,可能的原因包括OH、HO2和H2O2的贡献高于现代大气或缺乏涉及有机物和卤素的反应途径以及实验没有达到同位素平衡。该模拟实验为追踪地球早期大气的光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见解。
             
            
                关键词
                硝酸盐,非质量分馏,氮/氧同位素,光化学实验,雪球地球
             
            
            
                    稿件作者
                    
                        
                                    
                                                                                                                        
                                    孙鹏程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范昌福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胡斌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李延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郭东伟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