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恢复类型无瓣海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特征
            
                编号:136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5:50:16                浏览:1326次
                张贴报告
            
            
            
                摘要
                摘要:微生物残体碳是土壤稳定有机碳库的重要组分,分析不同恢复类型无瓣海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及其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的差异,以期为红树林湿地的碳汇功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以珠海淇澳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分析10 a、15 a、20 a无瓣海桑人工林、改造后的无瓣海桑-木榄混交林、光滩0-10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残体碳,探讨不同恢复类型和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特征。结果表明:(1)细菌残体碳、真菌残体碳、微生物总残体碳随树龄增加而增加,真菌残体碳与细菌残体碳比随树龄增加而降低。无瓣海桑-木榄混交林提升了细菌残体碳含量,降低了真菌残体碳、微生物总残体碳含量,同时,混交还降低了细菌残体碳、真菌残体碳、微生物总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以及真菌残体碳与细菌残体碳比。细菌残体碳、真菌残体碳、微生物总残体碳变化范围分别为0.45-1.05 g/kg、1.47-2.74 g/kg、1.97-3.76 g/kg,细菌残体碳、真菌残体碳、微生物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分别为2.33%-5.75%、8.04%-16.71%、11.21%-22.46%;(2)不同土层深度细菌残体碳、真菌残体碳、微生物总残体碳含量变化趋势类似,具体趋势如下:20 a、10 a无瓣海桑土壤微生物残体碳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15 a无瓣海桑土壤微生物残体碳随土层深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随土层深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3)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残体碳与相对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总氮、土壤有机碳、真菌残体碳、微生物总残体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真菌残体碳、微生物总残体碳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相对含水率、土壤总磷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总氮、土壤有机碳、细菌残体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微生物总残体碳与土真菌残体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林龄可促进微生物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真菌残体碳是细菌残体碳的2.3-4.3倍,微生物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主要依靠真菌残体碳。
 
             
            
            
            
                    稿件作者
                    
                        
                                    
                                                                                                                        
                                    杨泽宇
                                    福建农林大学;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肖石红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