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离子交换控制高侵蚀流域镁同位素变化
            
                编号:156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7:01:56                浏览:1151次
                张贴报告
            
            
            
                摘要
                碳酸盐岩风化可能是调节短时间尺度(百年-千年)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机制,但是其如何响应地表剥蚀、气候(温度、降水)以及水文变化还不清楚。由于镁(Mg)同位素对原生矿物溶解敏感,本研究选择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开展高侵蚀流域河流Mg同位素(δ26Mg)研究,来探讨碳酸盐岩风化对构造和气候因子的响应过程。结果显示,三江流域河流δ26Mg在–0.50‰到–1.39‰之间变化。研究发现:1、三江河流Mg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风化,其次为蒸发盐岩溶解;2、三江河流δ26Mg变化不能由保守混合解释,次生矿物形成影响较小;3、极高剥蚀和悬浮负荷下,Mg2+–Na+阳离子交换驱动了河流δ26Mg的变化。
 
             
            
                关键词
                阳离子交换,高侵蚀流域,镁同位素,碳酸盐岩风化
             
            
            
                    稿件作者
                    
                        
                                    
                                                                                                                        
                                    徐阳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金章东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变化研究院
                                
                                    
                                                                                                                        
                                    苟龙飞
                                    长安大学
                                
                                    
                                                                                                                        
                                    BouchezJulien
                                    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臣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邓丽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