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第斯弧岩浆演化与斑岩铜矿床成矿作用
            
                编号:158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7:05:39                浏览:1278次
                特邀报告
            
            
            
                摘要
                    斑岩铜矿床是全球主要的铜来源,与弧岩浆活动关系密切,但矿床在岩浆弧上的时‒空分布却是极度不均匀的,暗示与特定的构造事件有关,如洋脊俯冲。但这些构造事件是如何影响并控制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形成的,并不明确。通过系统性的研究成矿岩浆的起源、演化和最终成矿过程有助于解开这些谜题。
    研究表明,安第斯斑岩铜矿床在成矿时,岩浆源并没有改变,但氧逸度和硫含量却明显提高了。数值模拟表明这种变化可能与幔源岩浆在地壳深部的演化有关。岩浆的高压演化有助于熔体中水的积累,还有利于石榴子石和角闪石的分离结晶,并促使氧逸度升高,抑制硫化物饱和。这些高氧逸度、高硫含量的岩浆在短暂的构造松弛期间上升至浅表,形成斑岩铜矿床。
             
            
            
            
                    稿件作者
                    
                        
                                    
                                                                                                                        
                                    陈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毛景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张招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孟旭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谢桂青
                                    中国地质科学院
                                
                                    
                                                                                                                        
                                    段政
                                    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SantosAlan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李洪英
                                    中国地质科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