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边界:服务水土流失风险协同治理的社会—生态网络途径
            
                编号:159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7:09:27                浏览:129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关联引发了众多社会—生态风险,且能够穿越行政边界溢出至更大尺度。在资源密集型地区的筒仓型治理模式下,这一问题尤为突出。然而,目前仍然缺乏一个系统性的途径评估与分析跨边界的社会—生态风险与区域风险的协同治理状况。以中国山西省的水土流失风险为例,本研究开发了一种社会—生态网络途径以分析协同风险治理。结果显示,山西省的社会治理联系与生态风险联系存在严峻的跨边界失配,社会—生态风险存在强烈的空间溢出效应,社会—生态网络在县级与市级尺度均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网络分析的结果显示,忻州、晋中与临汾是山西省水土流失风险协同治理的关键城市。本研究强调了打破行政边界,加强区域协同合作的重要性,能够为提升水土流失风险治理体系,避免筒仓型治理缺陷提供政策指导。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网络,水土流失风险,协同治理,网络分析
             
            
            
                    稿件作者
                    
                        
                                    
                                                                                                                        
                                    林一帆
                                    北京大学
                                
                                    
                                        
                                                                            
                                    彭建
                                    北京大学
                                
                                    
                                                                                                                        
                                    徐子涵
                                    北京林业大学
                                
                                    
                                                                                                                        
                                    胡涛
                                    北京大学
                                
                                    
                                                                                                                        
                                    刘学邦
                                    北京大学
                                
                                    
                                                                                                                        
                                    唐辉
                                    北京大学
                                
                                    
                                                                                                                        
                                    余姝颖
                                    北京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