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夏季风年代际改变对黄土高原地区绿化水文效应的影响
            
                编号:168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7:24:56                浏览:126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近几十年来,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恢复深刻改变了高原的水文循环和水资源可用性,同时,因为高原主要受到东亚夏季风影响,季风气候的变率对水文效应存在调制作用。通过使用耦合了水汽示踪模块的区域气候模式,我们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改变对黄土高原地区绿化水文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季风强年,绿化可以促进外部水汽平流,降水增量的71%来源于此;在季风弱年,绿化会抑制水汽平流,但可以通过增加降水效率同样促进降水,降水增量的83%来源于局地蒸散发的增加。季风的年代际差异体现在更强盛的东亚夏季风有利于高原外部的水汽流入,并且会进一步增强绿化对降水效率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WRF-WVT模式,黄土高原水循环
             
            
            
                    稿件作者
                    
                        
                                    
                                                                                                                        
                                    王世尧
                                    南京大学
                                
                                    
                                        
                                                                            
                                    葛骏
                                    南京大学
                                
                                    
                                                                                                                        
                                    郭维栋
                                    南京大学
                                
                                    
                                                                                                                        
                                    曹祎芃
                                    南京大学
                                
                                    
                                                                                                                        
                                    刘钰
                                    南京大学
                                
                                    
                                                                                                                        
                                    罗幸
                                    南京大学
                                
                                    
                                                                                                                        
                                    杨丽美
                                    南京大学
                                
                                    
                                                                                                                        
                                    肖山川
                                    南京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