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植被的降温效应对夏季高温的响应
            
                编号:168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7:28:17                浏览:1313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提高城市植被覆盖度被广泛认为是缓解城市高温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由于温度对植被生理状态的影响,城市植被的降温效应对高温的响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本研究选取了中国不同气候背景下的经济较为发达的70个城市,量化了不同植被覆盖度水平下城市植被的降温率对地表温度的响应及其对人口暴露的影响。结果显示,在2003-2019年夏季,中国城市植被的降温效应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强,这意味着在城市植被覆盖度不变的情况下,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导致城市植被提供更多额外的降温效益,尤其是在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城市。此外,在相同的植被覆盖度水平下,这种额外的冷却效益更多地产生于气候更温暖潮湿的城市,这些城市可能主要由蒸散发主导,因为这些城市有足够的水分供应于城市植被的蒸腾。最后,本研究进一步证实,考虑到中国高温增强降温效果,可以减少更多的人口暴露。这项工作为评估使用植被增强城市环境抵抗力和未来城市环境恢复力提供了新的见解。
 
             
            
            
            
                    稿件作者
                    
                        
                                    
                                                                                                                        
                                    杨丽美
                                    南京大学
                                
                                    
                                        
                                                                            
                                    葛骏
                                    南京大学
                                
                                    
                                                                                                                        
                                    曹祎芃
                                    南京大学
                                
                                    
                                                                                                                        
                                    刘钰
                                    南京大学
                                
                                    
                                                                                                                        
                                    罗幸
                                    南京大学
                                
                                    
                                                                                                                        
                                    王世尧
                                    南京大学
                                
                                    
                                                                                                                        
                                    郭维栋
                                    南京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