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颗粒物对过氧自由基的摄取作用及其对臭氧生成的影响研究
            
                编号:184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20:05:43                浏览:1264次
                口头报告
            
            
            
                摘要
                臭氧污染是制约全球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瓶颈问题,正确理解与过氧自由基有关的生消过程对准确评估臭氧光化学生成速率及其生成敏感性至关重要。目前模型模拟所得过氧自由基浓度与直接测量结果有较大差异,研究认为大气颗粒物对过氧自由基的摄取作用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本研究通过建立新方法实现直接测量大气颗粒物对过氧自由基的摄取常数(ka),根据实际测量所得各项污染物参数建立大气颗粒物对过氧自由基摄取系数的经验公式,同时结合模型模拟探索大颗粒物对过氧自由基的摄取作用对臭氧生成的影响。最后,我们还将结合臭氧生成速率和生成敏感性的直接测量对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讨论和评估。本研究能够进一步完善我们对臭氧光化学生成过程的认识,为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关键词
                仪器研制;外场观测;模型模拟;臭氧生成速率;臭氧生成敏感性
             
            
            
                    稿件作者
                    
                        
                                    
                                        
                                                                            
                                    周俊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
                                
                                    
                                                                                                                        
                                    王燕
                                    暨南大学
                                
                                    
                                                                                                                        
                                    杨舒春
                                    暨南大学
                                
                                    
                                                                                                                        
                                    钟博闻
                                    暨南大学
                                
                                    
                                                                                                                        
                                    钟丽
                                    暨南大学
                                
                                    
                                                                                                                        
                                    袁斌
                                    暨南大学
                                
                                    
                                                                                                                        
                                    邵敏
                                    暨南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