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离子、有机碳及微观结构对黑碳吸湿性影响的研究
            
                编号:185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20:05:47                浏览:131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黑碳是气溶胶的重要组分之一。吸湿性是黑碳颗粒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显著影响其在大气中的环境和气候效应。然而,目前对于决定黑碳吸湿性的因素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使用蒸汽吸附分析仪对不同类型黑碳的吸湿性进行了测量,并且对黑碳进行了各种表征,以研究影响黑碳吸湿性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存在能够显著增强黑碳的吸水能力。然而,新鲜黑碳中几乎不含水溶性无机离子,其吸湿性主要受有机碳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此外,二氧化硫在黑碳表面的非均相氧化会形成硫酸盐,黑碳的吸湿性随硫酸盐的生成而增强。这些发现揭示了影响黑碳吸湿性的关键因素,并且有助于预估真实大气中水分子与黑碳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
                黑碳,吸湿性,多层吸附,有机碳,水溶性离子,微观结构,非均相反应
             
            
            
                    稿件作者
                    
                        
                                    
                                                                                                                        
                                    苏展宇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马庆鑫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刘源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陈兰夏迪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张鹏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陈天增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楚碧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唐明金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贺泓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