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干旱半干旱区植被变化驱动因子研究
            
                编号:189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20:31:40                浏览:1418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尽管全球干旱半干旱区“变绿”趋势已被广泛报道,但其驱动因素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利用考虑根系动态吸水过程的Noah-MP陆面模式,量化了气候变化、CO2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全球干旱半干旱区植被变化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Noah-MP对模拟全球干旱半干旱区LAI的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化方面表现优异,能够再现71.26%的干旱半干旱区的LAI变化趋势空间格局,与TRENDY实验下13个模式多模式平均LAI相比,Noah-MP对模拟LAI年际变化的表现能力更好。结果显示,由气候变化主导LAI变化趋势的面积(44.03%)约为由CO2主导LAI变化趋势的面积(13.89%)的3倍,且气候变化对全球干旱半干旱区植被增加和植被减少的区域贡献最大。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主导了约13.35%的干旱半干旱区LAI变化趋势,这与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木本植物入侵和农业集约化等有关。总体而言,二氧化碳变化对全球干旱半干旱区植被变化的影响有限。与区域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发现,Noah-MP的模拟结果可以得到较好的验证,表明了基于Noah-MP模拟结果的LAI变化归因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
                植被变化,气候变化,CO2,Noah-MP陆面模式,干旱半干旱区
             
            
            
                    稿件作者
                    
                        
                                    
                                                                                                                        
                                    蹇东南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Guo-YueNiu
                                    亚利桑那大学水文与大气科学学院
                                
                                    
                                        
                                                                            
                                    马柱国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刘鸿雁
                                    北京大学
                                
                                    
                                                                                                                        
                                    关大博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周欣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周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