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关键带典型生态工程区地下水补给过程
            
                编号:20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09:50:47                浏览:146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历经一系列典型生态工程的综合治理,黄土关键带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多个水文循环过程被改变。然而,由于复杂地形条件耦合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关于生态治理区地下水补给的程度与速率、过程与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建立全坡面深剖面降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原位观测系统,并结合同位素技术,发现:1)人工林长期耗水阻断了坡面水分的垂向入渗通道;2)边坡深层土壤水(约30 m)、沟道地下水、沟口地表水之间存在直接的水文联系;3)研究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依赖于暴雨事件的集中补给(最大补给速率为32 mm/d)和雨季累积降水量的扩散入渗。研究结果可为水资源受限区域生态水文管理和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地下水补给,土壤水分,降水事件,关键带,生态工程区
             
            
            
                    稿件作者
                    
                        
                                    
                                                                                                                        
                                    贺美娜
                                    西北工业大学
                                
                                    
                                        
                                                                            
                                    王云强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赵亚丽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王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张子良
                                    西北工业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