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SAR形变信息的多年冻土融化水资源估算研究
            
                编号:230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5-07 08:59:10
                                浏览:1362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多年冻土上层土壤中固结的冰量远大于其融化状态下能持有的水量,气候变化背景下多年冻土及其中的地下冰逐渐融化,会有一部分水量释放出来并参与区域水循环。针对多年冻土融化水资源效应难以量化的问题,利用SBAS-InSAR技术监测地表形变,基于地表形变信息定量评估了长江源区多年冻土区地下冰融化释水量。结果表明长江源区2016年至2021年多年冻土融化释水当量达4.3毫米每年,在沱沱河和当曲子流域超过6毫米每年,长江源多年冻土融化释水当量占比径流量约3%。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长江源流域多年冻土融化的水资源效应,也为该地区地表形变和地下冰损失情况提供了基础数据,并有助于了解多年冻土环境中冻土融化对区域水文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
                多年冻土;地下冰;融沉;遥感监测;SBAS-InSAR
             
            
            
                    稿件作者
                    
                        
                                    
                                        
                                                                            
                                    汪凌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赵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刘世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周华云
                                    中国科学院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邹德富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环境研究院
                                
                                    
                                                                                                                        
                                    胡国杰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刘广岳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杜二计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肖遥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王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