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TT Parsivel2的青藏高原中部降水校正
            
                编号:232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1:43:25                浏览:1263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地面观测降水资料是制备和评估各种降水产品的基础,降水数据也是各类水文和气候模型的关键输入。在青藏高原中部寒冷、大风的环境下,传统雨量计对于降水的捕获率偏低,导致该地区地面观测降水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以激光雨滴谱仪OTT Parsivel2的观测值为基准,分别提出了T-200B和中国标准雨量计观测降水量的修正方案。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平均降雪量占年总降水量的9.91%,其中,唐古拉观测场降雪量占年总降水量的60%以上。校正后,青藏高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增加了16.41%,其中唐古拉增加了49.09%。青藏高原年降水修正量从东南向西北减少,而修正比从东南向西北增加,并且西北部在冷季的修正比高于暖季。本研究可以加深对青藏高原中部地区降水特征的了解。
             
            
            
            
                    稿件作者
                    
                        
                                    
                                                                                                                        
                                    王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赵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马露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张乐乐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胡国杰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肖遥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