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碳质气溶胶分布特征、来源及潜在影响
            
                编号:232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1:52:18                浏览:1115次
                张贴报告
            
            
            
                摘要
                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环境系统与生态系统,对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尽管当地人类活动稀少,大气环境整体洁净,但周边区域大气污染物可以通过长距离传输进入青藏高原,影响脆弱的生态环境。本研究针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南亚通道”关键区,结合长期站点监测和模型模拟,全面分析了青藏高原碳质气溶胶的时空分布、传输过程和机理,以及污染物对气候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碳质气溶胶含量比周边区域低1-2个数量级,黑碳14C组成显示从高原边缘到内陆,生物质燃烧对黑碳的贡献逐渐增大。连续在线监测表明,春季是全年含量最高季节,受南亚跨境传输的影响最为显著。南亚是高原碳质气溶胶的主要源区,高原中南部有超过60%的黑碳来自南亚排放,传输途径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分别是山谷输送和高空翻越(深对流)。碳质气溶胶及其他物质的综合辐射效应导致由北向南的温度梯度减弱,抑制南亚季风向北推进,引起喜马拉雅山地区近30年降水减少,黑碳-雪冰辐射效应使高原西部及喜马拉雅地区近地面增温0.1-1.5℃和雪水当量减少5-25mm。黑碳和粉尘等可以降低青藏高原冰川表面反照率平均约20%,进而导致冰川加速融化。
             
            
                关键词
                黑碳,有机碳,长距离传输,来源解析,青藏高原
             
            
            
                    稿件作者
                    
                        
                                    
                                                                                                                        
                                    陈鹏飞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世昌康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杨俊华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张玉兰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郭军明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RaiMukesh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