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冰川雪冰中溶解性棕碳分子组成、光学性质及其对冰川消融的影响
            
                编号:233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1:52:58                浏览:1329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棕碳(BrC)/水溶性有机碳(WSOC)在冰川融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冰川释放的WSOC可能会影响水文循环、下游生态平衡和全球碳循环,因此迫切需要定量评估WSOC对冰川消融的影响。本文利用三维荧光光谱仪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研究了青藏高原4个冰川雪/冰中WSOC的光学性质和组成。雪/冰中WSOC在250-400nm(紫外线区)和400-600nm(可见光区)WSOC光吸收约占60.42%和27.17%。同时在青藏高原冰川表面的雪/冰中鉴定出两种蛋白质类物质(PRLIS)、一种腐殖酸类物质(HULIS)和一种未定义的发色团。其中木质素和脂类是青藏高原冰川中的主要化合物,主要表现为CHO和CHNO的分子形式,而CHNOS分子形式仅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观测到。WSOC在雪冰中的光吸收能力主要受其氧化性质的影响。PRLIS和未定义发色团与微生物来源和冰川局地环境(木质素和脂质)密切相关,而HULIS则受到人为排放(蛋白质/氨基酸)的影响。WSOC相对于黑碳在表层雪和粒状冰中产生的辐射强迫约占11.62%±12.07%和8.40±10.37%。在消融季,青藏高原中部冰川表层雪和粒状冰中WSOC产生的辐射强迫分别为1.14和6.36 W m-2。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WSOC对冰川消融的影响,同时也为WSOC在冰冻圈科学研究中提供科学基础。
             
            
                关键词
                溶解性棕碳;分子组成;光学特性;冰川消融;青藏高原
             
            
            
                    稿件作者
                    
                        
                                    
                                                                                                                        
                                    李小飞
                                    陕西科技大学
                                
                                    
                                                                                                                        
                                    傅平青
                                    天津大学
                                
                                    
                                                                                                                        
                                    曹军骥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康世昌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