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静止卫星观测的气溶胶对深对流系统生命周期影响量化研究
            
                编号:239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2:21:41                浏览:1293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深对流系统是什么,为什么很重要。已有研究表明,气溶胶对深对流系统能够产生重大影响,致使其降水量和辐射能量平衡发生变化。然而,受限于深对流系统迅速且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些影响在一直难以准确量化。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基于前期发展的深对流系统时-空连续追踪方法(Yin et al, 2022, JGR),对热带地区深对流系统进行了长序列追踪,并进一步量化了气溶胶对深对流系统生命周期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细颗粒气溶胶浓度的增加,深对流系统变得更高、更大、更持久,并伴随着更强的暴雨活动,其总体面积和降水量平均可增加至5倍。相反地,海洋上空广泛存在的粗海盐气溶胶,其可通过促进暖雨形成,抑制深对流的上升发展,形成持续时间更长、强度中等的深对流系统。然而,细颗粒与粗海盐气溶胶同时存在,由于两者对降水的调节作用正向叠加,反而触发了最强烈的气溶胶激活效应,深对流系统的降水量增加可达10倍。我们的结果表明,以往研究由于方法和数据的限制,显著低估了气溶胶对深对流系统激活的潜力。
 
             
            
            
            
                    稿件作者
                    
                        
                                    
                                                                                                                        
                                    尹建华
                                    武汉大学
                                
                                    
                                                                                                                        
                                    RosenfeldDaniel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毛飞跃
                                    武汉大学
                                
                                    
                                                                                                                        
                                    潘增新
                                    武汉大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臧琳
                                    武汉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