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干海泥炭地全新世的碳累积速率和正构烷烃记录的环境变化
            
                编号:25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3:51:38                浏览:1309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在过去的两千年里,泥炭地正在变干。尽管许多研究报告泥炭地在干旱条件下正在释放碳,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干旱条件中碳积累率(CAR)更高。然而,CAR在干旱期较高的原因和机制尚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在干海湖采集了一个4米长的泥炭剖面。我们测量了全新世的CAR、正构烷烃指标和其单体碳同位素比值。结果显示,CAR范围为3.2至53.0 g C m-2 yr-1,时间加权为16.6 g C m-2 yr-1。最快的CAR发生在较干旱期(平均27.7 g C m-2 yr-1)。当降水量增加时,CAR降低(平均为19.3g C m-2 yr-1)。较高的Paq(平均0.53)和正偏的单体碳同位素比值(高达-19.4‰)表明,沉水植物是较干旱时期有机碳的主要贡献者。贝叶斯多源混合模型表明,植物以沉水植物为主(高达80%)。沉水植物的最适水深解释了在较干旱条件下CAR较高的机理。当降水量上升时,水位超过最适深度,抑制了沉水植物的生长,因此CAR下降。我们强调植被的最适水文条件的关键作用,这将决定碳如何应对水文气候变化。在全球变暖和较干旱的情况下,发育沉水植物的湖滨带泥炭地可能会积累更多的碳。
 
             
            
                关键词
                碳累积速率,泥炭地,干旱,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贝叶斯多源混合模型
             
            
            
                    稿件作者
                    
                        
                                    
                                                                                                                        
                                    阳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咸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宇航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杨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