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与沿岸上升流相互作用引起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同步响应
            
                编号:255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5:02:05                浏览:1447次
                张贴报告
            
            
            
                摘要
                台风过境时能引起其下风向的水体发生剧烈搅动并改变局地的海洋生产力。同时,台风也会改变整个海区的风场,使其更有利于(或阻碍)沿岸上升流的形成从而改变上升流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响应。2023年8月针对海南琼东上升流的现场观测期间,台风卡努过境菲律宾东部海区,改变了整个南海北部的风场。结合遥感与现场观测数据,台风期间海南东部海区风向由南风转为更有利于上升流形成的西南风,且风速由2 m s-1逐渐增强到10 m s-1。同时上升流区海表温度(SST)下降4℃,海面高度异常(SLA)数据下降到-0.1 cm,暗示上升流强度增强。同时,现场的观测表明,水体中营养盐涌升加强,近岸叶绿素浓度从16 ng L-1上升至1824 ng L-1,增加了近两个数量级。该发现暗示台风对海洋生地化的影响范围可能比预期更大,需做更加全面的评估。
 
             
            
                关键词
                台风,沿岸上升流,南海,上升流强度,生物地球化学响应
             
            
            
                    稿件作者
                    
                        
                                    
                                                                                                                        
                                    卢佳柔
                                    厦门大学
                                
                                    
                                        
                                                                            
                                    周宽波
                                    厦门大学
                                
                                    
                                                                                                                        
                                    孙振宇
                                    厦门大学
                                
                                    
                                                                                                                        
                                    宁桂珍
                                    厦门大学
                                
                                    
                                                                                                                        
                                    王丽芳
                                    厦门大学
                                
                                    
                                                                                                                        
                                    焦俊宝
                                    厦门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