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迪卡拉末期管状化石(生物)辐射率比寒武纪早期高
            
                编号:288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4 17:20:35
                                浏览:126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本文于寒武纪早期宽川铺生物群发现大量形态多样的管状化石,包括直管螺类(Conotheca subcurvata, Conotheca sp., Bucanotheca distensus), 阿纳巴管类(Anabarites trisulcatus, Cambrotubulus decurvatus, Anabarites hexasulcatus, Anabarites trisulcatus var. sp.),似软舌螺类(Hyolithellus type A , Hyolithellus type B , Hyolithellus type C, Hyolithellus type D, Hyolithellus type E),骨状壳类(Carinachites tetrasulcatus,Carinachites cf. Tetrasulcatus)及一系列属种未定管状化石。从形态上看, 这些管状化石大多均能在埃迪卡拉末期找到对应物,暗示在埃迪卡拉末期到寒武纪早期(E-C)存在一个连续演化且丰富多样的管状生物世界。对E-C管状化石的编纂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对比, 结果显示: 从埃迪卡拉纪末期到寒武纪早期, 管状化石基本形态类型保持不变(均为4类)。相比而言, 埃迪卡拉末期管状化石形态辐射率(Shannon Diversity Index of Morphology Per Million Year (SIMP:0.22))比寒武纪早期要高(SIPM:0.11); 同样, 埃迪卡拉末期管状化石属的辐射率(Shannon Diversity Index of Genera Per Million Year (SIGP:0.27))也比寒武纪早期高(SIGP:0.16)。表明管状生物基本形态构型(body plan)在埃迪卡拉末期创建完成, 其辐射率在E时期达到峰值。到寒武纪早期, 管状生物辐射事件只发生在部分类群中。
             
            
                关键词
                管状化石;形态多样性;属种多样性;辐射率;寒武纪大辐射
             
            
            
                    稿件作者
                    
                        
                                    
                                                                                                                        
                                    刘雄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殷宗军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孙海静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