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平原典型区水循环演化特征分析
            
                编号:302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2:04:04                浏览:1358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降雨和地下水的变化及响应,有利于进一步分析水循环演化机制。本研究通过趋势分析、M-K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鲁北平原德州、滨城、广饶三个区域内,2009-2021年间降雨与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及时空响应特征。
在此时段内研究区年际降雨量变化不大,年内降雨分布不均匀。地下水位变化落后于降雨1-3个月,浅层地下水位变化幅度较小,中深层水位浮动较大。基于M-K检验分析得德州、滨城、广饶的降雨变化趋势不显著且未发生突变。地下水位主要呈现下降趋势,深层水位有2个点发生小幅突变。分析变化周期得,水井对应点位降雨振荡周期均为12个月,监测点水位振荡周期多在30-40个月。分析地下水位对降雨响应特征得,在浅层监测井中,大多地下水位变化相对于降雨的滞后时间在3-5个月;中深层监测井中滞后时间较浅层更久,部分点位超过6个月。
 
             
            
                关键词
                降雨;地下水;趋势检验;小波分析;响应特征
             
            
            
                    稿件作者
                    
                        
                                    
                                                                                                                        
                                    李晓娟
                                    首都师范大学
                                
                                    
                                        
                                                                            
                                    周超凡
                                    首都师范大学
                                
                                    
                                                                                                                        
                                    宫辉力
                                    首都师范大学
                                
                                    
                                                                                                                        
                                    陈蓓蓓
                                    首都师范大学
                                
                                    
                                                                                                                        
                                    高晓丹
                                    首都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